皇冠体育官网教学研究室对复学后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以下七条建议:
一、 遵守校园防疫要求,发挥体育育人功能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要求下,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对于生命力的感悟与理解,将生命教育作为核心理念之一。通过疫情期间发生的感人事迹或抗疫活动,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将此转化为教育学习资源,强化学生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遵守规则、诚实自律、社会责任感等品德教育。
二、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行为
坚持“健康第一”理念,丰富完善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将防疫抗疫知识融入健康教育。根据学段特征,按照主题或专题形式,通过室内课或实践课开展教学。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 科学诊断评估,运用“处方”教学
复学后学校要对不同年级、班级、性别的学生体能及身体状况进行诊断评估,重新规划课程纲要,运用“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合理组织教学。学校可根据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采用错时排课,合理安排上课的班级数量,充分利用学校运动场地。课堂教学内容要在诊断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起点,要以恢复性体能、简单基础类技能学练为主,随着学生体能的恢复再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与强度;要以个人自主学练为主,避免对抗性和合作类的学练;要突出卫生、安全、纪律、规则以及锻炼的效果等方面。要加强整个活动过程的访问观察指导。课前应提前布置场地等待学生到场并规划行进路线引导学生有序到达上课区域,做好运动前的热身活动;课中应合理把控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要特别留意特殊学生的身体情绪状况,密切关注学练动向,运动场所通风条件良好,有1.5米以上的空间间隔,做好必要个体防护措施;课后应及时提醒运动后的注意事项、整理个人卫生和消杀场地器材,组织学生有序返回教室。学生在校进行室外运动时,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常态化疫情形势和体育运动强度及天气情况综合研判,可不戴口罩。
四、 结合学情校情,落实大课间活动
为积极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要规划和整合现有资源,保证大课间的开展。在和学校体育特色保持一致的同时,内容上以恢复性体能、简单基础类技能学练为主,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形式上尽量安排个人自主的练习动作,要注意分年级、分班级进行大课间活动,可根据校情将大课间活动和活动课相结合,分时段统一安排不同年级、班级的活动时间和区域。运动场地不足时,可充分利用通风较好的室内场地进行活动,确保学生的活动时间与效果。
五、 学校定期消杀检查,确保场地器材安全
复学前后,学校要坚持定期对所有的运动场地以及体育器材使用前后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及消毒杀菌,有条件的学校要在运动场地附近配备自来水设施、洗手液等设备,要求学生活动时需着运动装和运动鞋,合理使用场地器材,注意运动前后的个人卫生。
六、 明确居家锻炼任务,引导线上线下衔接
复学后,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布置“运动处方”家庭体育作业。通过线上家校互动的方式,指导学生和家长合理制订锻炼计划并展示居家锻炼成果等活动,督促学生完成居家体育锻炼任务,提高身体免疫能力。通过线上线下衔接,让居家锻炼常态化,切实提高全民终身锻炼的意识和健康水平。
七、 探索教研工作转型,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疫情居家期间,我市体育教师积极开展了线上教学和专题讲座,并进行定期的线上主题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复学后,积极探索教研工作的转型,组织学校间、区域间、教研共同体、合作体间的线上教研互动活动,教研活动应持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